功法锻炼与工作生活相结合,运动不只是傻傻地坚持 

“行、坐、卧、立”,在上一篇里只写了一个“立”,还有一点想法补充。

内家拳有三害:一曰拙力,二曰努气,三曰挺胸提腹。抛开拳法,从生理健康来说,身体任何局部长时间的紧张都不卫生。人的气机本来是上下通达的,挺胸这个动作把胸中的大气勒住了,束缚了整个身体的气机循环。

“挺胸抬头背手”,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接受过这种训练,哪个孩子坚持越久就越乖。现在的情况可能好一点?长时间挺胸会造成胸椎这一段紧张,产生弊端。

我们成人如果故意挺胸,需要收腹配合,但小孩子腹肌力量小,他们可能用两臂后展来完成挺胸,这样就可能形成翼状甲或者肋骨外翻。努力挺胸还会造成呼吸变浅、胸椎僵化、脊柱变形。

图片

任何机械暴力对待脊柱都会造成伤害。背背佳害了几代人,现在换个壳子还在继续继续害,请有小孩的朋友一定要擦亮双眼。另外,现在的很多塑形产品,只有害处没有好处!

挺胸提腹是病!即知即改!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片来自网络

我跑题了,让我接着跑完吧。运动伤害并不少见,这个动作我称之为“膝盖粉碎机”。膝盖的功能是弯曲和打开,并不具备旋转功能。40 岁~70 岁的人都在学生时代接受过这种运动前热身教育。

这个动作的潜在风险,可能在某一天,你想要运动一下对抗自己的衰老,想起学过这个热身动作,也许赶巧儿,这么一拧就碎掉了膝盖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片来自网络

现在情况应该有所好转,但并非完全没有。上图是我随便搜索的,看左上角“课的顺序”,很明显这出自一位老师的教案。

常见的直立转身热身法也是错误的,这在学校的课堂上也常见。人在直立状态,腰椎转动角度极限大概是 5°。如果曲膝再转身,就是依靠胯在转动。

人的脏腑功能随着年龄逐渐衰退,关节周边的筋和韧带相应退化。加上风湿寒热的侵蚀,人老了就会“大筋緛短,小筋弛长”老年人一味地压腿,拉抻大筋是错误的。

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案,整体轻度拉抻和局部强化。

图片

先做一侧动作,原地起身、翻身、蹲身,前手拉回,后手伸出,就练了另一侧。人是一根筋,这个动作的拉抻是整体调动,而不是局限一段。可以反复练习,动作下潜的高度可结合自身关节情况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片来自网络

这应该是尚济师傅的演示,也是龙形。体位比较高,适合关节不好的朋友,转身就练另一侧。此类功法练全身的筋,比较柔和。五十以后不要压腿,硬抻,选择这样的功法比较明智。

(本期主题)

人老了就喜欢背着手走路,因为中气不足,整体的气机下陷,身体前面失去了支撑能力。他们背过手走,减少了前倾身体的负担,有时两只手还要拉住,用这个办法重新建设稳定的结构。

最关键的是,老人的这种走路,是把身体松下来,把重量放在胯上,这也是内家拳师傅收功走步的方法,用胯走步。

缺乏锻炼,人一老脊柱基本就僵化了,失去了运动平衡作用。生活压垮他们的脊柱,但教会了老人这种特殊走路方式。背着手走,擦着地走,用胯骨走,膝盖节的幅度变小,脆弱的膝盖得以被保护。

老人这个走路方式是最节能的。但我们不要等自己老了,被迫那样去走路,我们有更好的方案,我们只需要在“立”的基础上,调整一下腰、尾閭的结构,把身体重量放在胯上,无须像老人一样驼背,而是自然行走,别人看不出你在练功。

有耐心就看好上一篇关于“立”的文章,然后仔细阅读下面的说明,不要视频,拍视频也看不见骨骼!

方案一:(最佳方案)

按照八卦掌趟泥步的要求,立身中正,屈膝,如坐高凳,走步时脚掌做到平起平落,做到这个就是用胯走路了,别的都是废话。

初学,腿部不适应,个别肌肉虚软,身体会晃,注意控制身体。

方案二:

慢走人生,趟泥步  以前写的

方案三:

今天我们来个野路子,是今天想到后加进来的,这个方法如果成功了,后边的啰嗦都不用看了。

前提是上一篇“立”的内容你做到了,有了身体感觉。

1️⃣找一个重物,比如一块石头、半袋面,总之,有些重量的东西。

2️⃣抱在小腹前,按我们“立”的要求站好(曲膝、如坐高凳、身体中正)

3️⃣抱着东西,保持姿势,开步慢走,记住这个后腰、尾閭的感觉和状态。

4️⃣放下重物,保持刚才的“立”“走”的姿势,迈步向前,保持缓慢。

如果成了,那就先慢行,再逐渐体验中速、快速。

不管你啥速度,发现没,由于曲膝行走,关节处于弯曲状态,同常规行走最大的不同是,腿不用蹬地,不伸直,此时,是用胯走路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方案四:

我们可以把上篇“立”里边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,只是在立的基础上加一个迈腿。有三点不变:曲膝 0.5cm 不变、下坐高凳 0.5cm 不变、立身中正收下颌不变。

开始要慢,把姿势体会好。迈右腿,此时左腿是弯曲 0.5cm,保持这个 0.5,体会在曲膝状态下,腿对身体重心的支撑。进左腿,右腿曲膝 0.5 落地。

走的时候时刻关照腰曲、骶椎的状态,保持如坐高凳。

保持这个状态的行走,就叫“行桩”,意为“行动的桩功”。在传统拳法中叫用胯走路。

如果上边的说明很难把握,我们换个方式,看看能不能相应。

保持两个要点曲膝、坐高凳(溜臀),手轻抱着小腹,或者双手虎口相对掌心下翻,像扶凳。保持这个姿势进步,慢,落地时呼气,均匀吐气均匀把脚铺在地上

呼气尽,脚落稳,保持曲膝溜臀情况下,提另一腿,进步,呼气+铺脚。整个过程,控制身体左右不摇摆。

按照惯例得说两句功法的好处:养气强肾,保护膝盖。因为曲膝缘故,膝关节的筋处于相对放松,关节的开合度变小,保护膝盖,强壮膝盖;增加了练习桩功时间,同时做到了最小消耗。

“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,也是走出来的,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。早晨起来一走便是十里,两手背后,活动着脊椎,或带着点拳意。”——《逝去的武林》

“久行伤筋”,如果是采用我们日常的走法,四十岁之后就要注意行走强度,接近万步就有伤肝、伤筋、破坏关节的风险。

综上,“走”是“立”的延伸,“立”是站桩,“走”是行桩。能把功法生活化,就时时刻刻在练功。学时费心思,用时其乐无穷!

功法锻炼与工作生活相结合,运动不只是傻傻地坚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