涞源是河北西部太行山麓的一座小县城,这里临近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(八陉曾是晋、冀、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“咽喉”之地),在隋唐辽等时期又称飞狐县。但这个小县城里有八大辽构里岁数最大的涞源阁院寺文殊殿。其他七家是应县木塔、义县奉国寺大殿、大同善化寺大雄殿、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、蓟县独乐寺观音殿、独乐寺山门、高碑店开善寺大殿。除了应县木塔、义县奉国寺大殿、高碑店开善寺大殿,其他的我都进去仔细看过,最遗憾的是曾经与应县木塔擦肩而过,没有进去。

我们沿着飞狐径从蔚县来到涞源县,就奔着阁院寺来的。听说阁园寺没有开放参观,苏领导直接给涞源县文保局领导打电话申请进去看看。文保局领导说让第二天上午再给他电话。

第二天上午,我们沿着高德地图的指引来的阁院寺附近,没看到庙门,附近有个闻钟书院,看到几个带着摄像器材的“外地人”跟一位领导摸样的人寒暄着进了大门,我们想搭车进去被拒绝。苏领导只好再给文保局领导打电话,这次好使,让我们进去了。领我们进去的是个工人,他说文保所的安所长在给客人讲解,跟着他们还能进入文殊殿里面。这让我们惊喜万分,知道文殊殿现在不开放,本就想外观一下这座辽构大殿,没想到有这么好的运气。

进到院子里看到安所长和几个外地人站在一口大钟跟前,凑过去,听到安所长在讲这口飞狐大钟。

这口锈迹斑斑的铁钟造于辽天庆四年(公元 1114 年),钟身铸满铭文(有汉、梵两种文字)据钟身铭文记载,此钟是为天祚皇帝和其公主祈福而铸造的,因钟铭文中有“飞狐”(涞源故名)字样,所以大钟被称为“飞狐大钟”,飞狐大钟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。

钟顶有 6 个圆形浇注口。钟身好似士兵的“头盔”。钟顶可供悬挂的钟钮造型独特,为二龙交蟠。龙身铸有鳞纹,龙角与龙须向上扬起,龙眼凸起炯炯有神,龙嘴张开,紧紧咬住钟顶。钟造得不错,但挽回不了大辽的国运,天祚帝是大辽末代皇帝,1125年,辽被金灭。

我把大钟这面,能认得的字抄录在这,认不得的用“口”代替。我能看懂的是大辽时,飞狐县(涞源)归蔚州管。还有阁园寺主持、僧人的法号。

持密教,五戒周全。

西南面安抚使耶律善、夫人乌鲁也,

口君招安奴口人高奴。

维大辽蔚州飞狐县

阁子院首座、前监寺沙门晓本,

二座沙门澄口,三座沙门惠口,

僧惠祥、僧惠遵、僧澄谈、僧惠怀。

讲经尚座沙门澄遇,僧澄净,讲经澄鉴,

讲经沙门澄运,讲经沙门澄照,僧敬文。

南无眼陀罗尼自在王佛。

飞狐大钟悬挂在钟楼旧址地面上,地点是原来的,但铁钟受得了这常年的风吹雨打吗?

阁院寺占地面积 900 平方米,建筑恢弘,明朝以前称阁子院,当地百姓俗称大寺。据碑刻及文献记载,阁院寺始建于东汉,重修于唐(唐朝大将尉迟恭亲自督造)。这座创建于汉代阁院寺,却留下了中国最经典的辽代建筑大殿文殊殿,以及跟辽代亡国之君有关的飞狐大钟。

现在面对着的就是阁院寺核心建筑文殊殿,建于辽应历十六年(公元966年),是国内仅存的五座超过千年的土木结构古建筑之一。与其他四者不同的是,阁院寺文殊殿又是千年来没再经过落架重修的大殿。大殿面阔三间,进深六椽,单檐九脊顶。

文殊殿的说明牌:

‘始建于大辽应历十六年(公元九六六年)是我国现存最原始,最完整的千年以上土木结构建筑之一,此殿为单檐布瓦歇山顶,面阔进深各三间,呈正方形,面积四百八十四平方米,梁架为“四椽袱对乳袱,采用减柱造“,通高十二点五米斗拱五铺作“偷心造”。殿内现存尺幅最大的辽代壁画,花棱花格子门窗,堪称孤品,1996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’

文殊殿正门匾额下面的五块古代窗棂都是古代的原件,非常珍贵。

尤其中间这块居然是辽代的原件,与大殿同期。菱花格子窗棂上雕有梵文和佛教法器,是中国最古老、保存完好、仍在使用的木窗棂之一。文殊殿的木窗棂堪称木雕孤品。有辽代的,也有明代的,说明文殊殿在明代中期有过维修。

位于正中的这块辽代窗户是独一无二的,因此是木雕孤品。辽代窗户工艺非常复杂,窗棂是用刀子刻出来的,所以叫千年木雕。上半部分雕的是密宗教的法器,也叫密宗八宝。文物专家考证出有金刚杵和转轮,下半部分雕的是十字杵和六字梵文。

两侧对称的窗户是明清时代的。

西侧大门上边左右两边上的两块窗户是南宋时期或者是金代的窗户,也很珍贵。

窗棂上隐约看着也刻着佛教的符号。

西侧大门东侧金代窗户下面还有块辽代窗棂更加特殊,刻了佛家六字箴言和密宗法器,

中间的是六字“真言唵嘛呢叭咪吽”的第一个字“唵”(om)由清华大学破解,左右两边的也是梵文。

这是梵文“hum”,被天津大学破解,很像北京奥运会上舞动的北京的“京”字。

像是佛教八宝里的一件法器,转轮?

金刚杵

梵文

一千多年前刀刻斧凿的痕迹依然清晰。

文殊殿殿外辽代建筑风格的粗壮的斗拱令人感到震撼,辽代虽然与北宋鼎足而立,但辽代的建筑风格却与北宋基本相同。梁思成先生认为’两者均上承唐制,继五代之余,下启金元之中国传统木构也’。

梁栿、枓栱上都保存下来完整繁缛的装饰图案,外檐的彩绘是光绪年代的。

青绿彩绘,图案典雅。

房梁的彩绘金龙飞舞,因为用的矿物颜料,颜色依然绚丽。

斗拱颇有唐风,既有汉民族传统建筑的秀丽典雅,还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粗犷雄壮,所有斗拱都用材雄大结构严谨,一丝不苟,出檐深远。

跟着关所长一行,怀着窃喜,进入文殊殿内。殿内空旷,一尊新的文殊菩萨像已经摆在中间位置。

头顶上的斗拱密集而错落有致,古朴典雅,一派大寺风度。

一千多年的斗拱还是严丝合缝,凭着强大的减震纠偏功能,抵御了历史上数次大地震。

关所长说文殊殿的斗拱代表了唐辽时期最精美的官式内部结构。通过这些错落有序的木制骨架,古代工匠的技艺得到展示。这些斗拱真是令人仰止。

古建筑专家莫宗江是这样评价文殊殿斗拱的:“结构如此严密,整齐而富于变化,呼应联络而又自然和谐,每个部分都处理得这样干净利落,整个斗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整块木头的雕刻。这充分显示了辽代工匠运用斗拱结构熟练到从容不迫、游刃有余的地步。”

文殊殿内的斗拱彩绘以青、绿、红色为主,全部采用矿物质颜料,同时用了少量金色,为“五彩杂间妆”,色彩华丽,线条流畅,构图合理,大都没有重描和修补的痕迹,斗拱上的彩绘是金代描绘上的。文殊殿是唯一 一个带有五彩杂间妆华丽彩绘的早期建筑。

斗拱中间的水墨画,是光绪年间绘制的二十四孝图。

跟着关所长来到文殊殿东北西三面墙壁,看到文殊殿最珍贵的文物,现存尺幅最大的辽代彩绘壁画。壁画上部则用泥封住。只露出下面的一条。根据露出绿色莲花宝座,关所长指出壁画上佛与菩萨的位置。

据考证,公元 966 年建好文殊殿后,在墙壁上画了十组大莲座及胁侍菩萨的腿、脚、衣纹、薰炉等,经专家鉴定为释迦牟尼讲法图。到明朝洪武年间,在墙壁下方建起神台,塑起十八罗汉像,塑好之后,感觉罗汉像的背景杂乱,显得对佛像不尊重,于是就用泥将壁画盖了起来,无意中也将壁画保存下来,否则历经千年,壁画早已被风化侵蚀。很多当时的决策要过很多年后,历史才会印证是否正确。

仔细看壁画人物衣袂飘飘欲飞,有“吴带当风”之势。经文物及美术界专家鉴定为辽代早期壁画,保留了浓郁的唐代遗风,而且是出自皇宫画师之手笔,决不是一般民间艺人之所为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这座熏炉,构造及其繁复精美,不知道实物会有怎样的华彩。

北墙东侧有一小部分壁画被揭出来,色彩鲜艳,安所长说是采用了“沥粉贴金”画法,有了浮雕的效果,同时使用金闪闪的金箔装饰,显示出壁画的高贵典雅。我知道“沥粉贴金”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技艺。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,并在它的上面贴金、银箔,上色等,增加华贵和立体的感觉。我在北京西郊的法海寺见过最棒的壁画观音菩萨像,惊愕地看到画面上菩萨身上的珠宝璎珞凸出画面,闪闪发光。那观音身上的璎珞串有1400多个,全部是蓝宝石、红宝石和祖母绿。用“沥粉贴金”的画法,这些宝石仿佛立体镶嵌在璎珞上,流光溢彩,目不暇接。

专家根据画风推断出是吴道子一脉的宫廷画师手笔。安所长忽然问我们有没有去法海寺?法海寺里的壁画是不是用布遮挡了?我们说去过,壁画没有遮挡,得打手电看。安所长鄙夷不屑地嘟囔了一句,大意说法海寺是明代的壁画,这里是辽代的壁画。言外之意差好几百年,没有可比性。那是,我们举双手赞同安所长。一千多年了,朱砂和绿松石的色彩依旧鲜明,沥粉贴金的地方依旧闪着金光。

大殿的梁上,至今还保有元大德、明正德、明嘉靖年间的修葺题记,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
抬头看梁架。梁栿粗壮平直,加工考究,上面彩绘丰富像是明清时绘上去的。

宋辽时期流行减柱法,大殿里只有四根柱子,后面粗壮的两根可是唐代的哟,没想到吧。前面两根细一点的是清代的。是“结构如此严密,整齐而富于变化,呼应联络而又自然和谐,”的斗拱把房顶的重力均匀分解,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
辽代的文殊殿是建在唐代地基上的,所以打破了契丹人的寺庙坐西朝东的习惯,改坐北朝南了,顺便把唐代废庙里能用的材料都用上。这两根柱子没有丢大唐的脸,顶天立地至今,也堪称中国之最。

大殿门里铺了一块旧石板,安所长说是原来的老物件,名字我没记住。

大殿两侧保存下来两块碑刻和两座经幢,碑刻为明清时期所留,东边经幢建造于唐咸通八年(867年)记录重修碑记,证实了阁院寺存在唐代以前的建筑遗址。

西边经幢建造于辽应历十六年(966年),一些资料将经幢上的应历十六年做为文殊殿的创建年号,然而铭文中只说到建幢,并未提及建殿。

阁院寺有七绝:文殊殿的减柱造(减少柱子、多腾空间的古建筑法)、斗拱、窗棂、壁画和外沿彩绘的建筑技法,加上殿内原存的肉身像(唐代一位高僧圆寂后的包金立像,毁于文革)和殿东南方的飞狐大钟,被称作阁院寺的“七绝”。七绝中的千年窗棂、壁画和大钟,又被称为阁院寺的“三宝”。

阁院寺院子角落还堆放一些石碑,这块石碑是明万历三年,兵部官员视察边关的记录。

长城关隘上的石碑

这块也是

石碑上有“懷遠”二字。

文殊殿北侧是是藏经阁,始建于明,重修于清,重檐歇山顶。不开放。

阁院寺的院子挺大的,2009年国家文物局总投资4500万元修复阁院寺。院内老树下面有个辘轳井,我一看就想去摇一桶井水上来,用水瓢盛满清冽的水撒向这片古老的土地,向大辽杰出的工匠致敬!向大辽以后历朝修复千年古刹的官员和工匠致敬!感谢古人用智慧和勤劳为我们留下千年宝藏。

离开阁院寺后,回眸文殊殿侧面, 正方形的歇山顶显出能有大进深优势。文殊殿的特点是:大气古朴,做工讲究,装潢华丽,舍得用材,木作精细。这也是唐辽早期建筑的最大特点。

来涞源寻古,没想到能看到这么稀罕的大辽古寺,看得两眼放光,看得直咽口水,看得心满意足,不虚此行,不虚此行!